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指陶渊明,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到了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虽然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但也得去见一见。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听完,陶渊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了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说的是?
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公元406年,大诗人陶潜当时四十一岁,在彭泽县当知县,每个月领着大概五斗米的官俸。有一天的下午,陶潜上完班,办完公事后,刚换上平时穿的便衣,坐在那里翻看着曾经的诗作。突然,有一位小吏急匆匆的闯进来说:“张大人现在要过来巡查了,老爷请赶紧换回官服去迎接他。”陶潜问:“是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我穿上官服呢?”小吏立马解释说:“那个张大人是我们县的一个大富豪,他向来都特别讲究各种排场。而且现在他又成为了李太守的亲信,如果我们在礼仪上面稍微有一点不妥的话,那未来可能对您的前程会有影响。”
陶潜生性耿直,为人特别的直爽大方,虽然他现在正在做官,但是他骨子里其实很痛恨官场里的种种黑暗现象,一直都很想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时候他听说这个张大人是本县城里的富豪,靠吹马屁而得到了太守的宠爱,这种人竟然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上司,并且还要让自己亲自去迎接他。想到这些之后,陶潜是又无奈又气愤,他不禁叹了口气,气哄哄的说:“我不可能因为这五斗米的俸,就去像一个非常无能的人点头哈腰。”说完之后,他就临时决定不再继续当这个知县了,说罢便开始收拾自己的行礼,归隐而去了。
乘长风破万里浪
在宋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名将叫宗悫,这个人从小就特别胆大,天不怕地不怕,等他到了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有了一身武艺,小小年纪的他又有见识又很勇敢。他有一个哥哥叫宗泌,哥哥结婚那天,很不幸在半夜的时候,有十几个强盗趁着宾客都刚离开,突然冲过来打劫。当时宗悫一点都不害怕也不畏惧,他一个人挺身而出,把强盗全部都打退了。
有一次,他的叔叔问他,长大了之后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吗?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一起听听。宗悫回答说:“他想成长风破万里浪。”他的叔叔听完他的回答,高兴极了,接着又一边赞赏一边说:“真是一个好孩子啊,志向如此远大,就是应该这样。”
宗悫长大之后,他当过很多官,比如振武将军,豫州刺史,还有雍州刺史等等。他还曾经率领军队,远征南方,在那次的战争中,他获得了全胜,立了很多的功。
诸葛亮少年时代学习
诸葛亮在小的时候,跟随着司马徽学习。诸葛亮小时候学习特别的刻苦认真,他很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因此他不但被司马徽所欣赏,就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都非常的称赞,两个人都很喜欢这个次学习,比动脑筋的少年。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钟表,想要计时的话只能用日晷,如果遇到阴天或者雨天的话,根本就没有太阳,那么时间就更不好判断了。
为了可以有效的计时,司马徽还训练自家的公鸡,每天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给公鸡喂食。诸葛亮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想让司马徽多给他讲点知识,把课的时间延长一点,可老师总是以鸡的鸣叫声为准。
于是诸葛亮想着。如果可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一些,这样老师就可以多讲点课了。然后诸葛亮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他去老师家里学习的时候,就会提前拿一些粮食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到鸡块鸣叫的时候。他就去给鸡喂一点粮食,这样一来,鸡吃饱之后就不会再叫了,老师就可以多给他上一会课了,他也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