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天天即时:圆明园二宫门在哪里?圆明园重要的几个景点是哪里?

1860年的10月6日傍晚,第一批闯进圆明园的法国海军陆战队,正得意洋洋地行进到贤良门 时。

突然遭到一群圆明园太监的袭击,海军上尉皮纳和维韦农身受重伤,海军陆战队也被成功击退。

这不是穿越小说的爽文,而是圆明园陷落与敌手之前的真实一幕,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圆明园最后的抵抗。


(资料图)

这群守卫圆明园的太监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袭击法军?最后的下场又是如何呢?这真是圆明园最后的抵抗吗?

1、法军对于攻进圆明园很谨慎

1860年的10月5日,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抵达北京城下,并在清军俘虏的带路下,兵分两路前往“皇帝的夏宫”——圆明园。

由于数千英军在首领格兰特的带领下迷路,所以法军在首领孟托邦的带领下,率先抵达了圆明园的正门外。

时间大概是晚上7点钟左右。

由于从清军俘虏口中得知,在圆明园附近还有溃退的僧格林沁马队,而且考虑到与英军的事先约定,所以孟托邦下令暂时不进入圆明园。

所以一干法军就在圆明园前的“大广场”上扎营了。

其实这还真不是侵略者孟托邦“守规矩”,仅仅是出于对法军安全的负责,因为此时的圆明园大门紧闭,完全看不出里面的动静。

“广场的正前方就是圆明园。其大门紧闭,更显得宫垣绵长。”(《圆明园大劫难》)

法军的随军军医卡斯塔诺大夫,此时也正在紧盯着圆明园的大门,他在回忆录中是这么说的:

“对这座宏伟的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中国之行》)

面对法军上下强烈要求进入圆明园,孟托邦觉得还是小心为妙,因为他一定要先保证,没有大批清兵藏身在圆明园内。

当然,孟托邦的谨慎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法军抵达圆明园之前,曾清楚的看到了门前的守卫:

“大宫门前有几个带弓箭和火枪的兵勇,但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所以为了谨慎起见,孟托邦决定先行派遣康普农少校,带着海军上尉皮纳,以及两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到圆明园的正门侦查。

很快,两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就抵达了正门,并且将门前的拒马搬走,但他们发现自己压根进不去。

因为圆明园的大门紧闭,而且边上的围墙很高大,攀登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保不齐刚露头就会被打掉。

不过“好在”他们很快在边上发现一处暗门,而且暗门边上的院墙很低,一个小梯子就能让他们翻跃进去。

于是这批法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成为第一批涉足圆明园的侵略者,而且进入的非常轻松。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士兵进入的时候,附近守卫园子的太监很快发现了他们,但双方并没有爆发冲突。

因为这群太监们直接跑路了:

“几个充当守卫的可怜太监逃之夭夭。”

那是不是意味着法军不会遭遇任何抵抗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前面有伏击圈等着他们。

2、不像是偷袭的伏击战

其实与其说前面是个伏击圈,不如说是法军太自信导致的,因为他们又跟一批太监遭遇了。

这批法军闯进圆明园后很快来到贤良门,也就是俗称“二宫门”的地方,遭到了猛烈的抵抗。

由于当时进入圆明园的法军是分开侦查的,所以海军上尉皮纳和维韦农,身边并没有多少法军随行。

当时他们俩进入了贤良门的一个院子里,很仓促地遇见一群拿着兵器的太监,大概有二三十人。

按说这应该是一场伏击战。

但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场对峙。

由于双方不能进行语言交流,所以就只能靠手势和眼神相互威胁,太监们希望法军赶紧离开。

但上尉皮纳显然是有点飘:

“以为他们(太监)不会怎么样,就握着手枪继续朝正门走去,但太监们挡住了他的去路。”(《圆明园大劫难》)

眼看皮纳等人蹬鼻子就要上脸,于是太监们也不跟他客气,拦住皮纳去路的太监,抬手就给了他一刀。

正常情况下这一刀未必能砍中皮纳,但这里就不得不说太监们,多少是受过专业战术训练的,那配合打得真是叫好。

本来在拦路太监准备动刀的时候,皮纳肯定会瞬间将他一枪撂倒,但在他开枪之前,就被后面太监的弓箭射伤了。

“左手指被射来的箭头略微刺伤,而右手则被太监大刀猛砍了一下,伤势很重。”(《圆明园大劫难》)

而且根据法军后来的回忆录可知,这几十个太监并不是只拿冷兵器,至少是装备了火绳枪的。

因为随行的海军上尉维韦农,就是被左肋下打入的子弹放倒的,而枪则是不远处的太监开的。

于是双方随即发生交火,由于是太监们打得先手牌,所以“海军士兵顶不住了”。

随即开始向院子外奔逃,但因为双方武器上的差距过大,所以太监们并没有拿下战绩。

而且听到枪声之后,其他的侦查的法军士兵也随即赶来,并对太监们形成了包围之势。

于是太监们被杀伤多人。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在大多数的文章中都认为太监们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撤退和生还的。

说他们比带把的汉子还男人。

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浪漫”和抒情吧,因为这批太监们虽然够有种,但他们也不是没长脑子。

眼看出于不利的局面后,太监们就带着受伤的同伴撤退了,而法军也并没有进行追击。

最后法军统计的“战果”是:

“大理石地面上抛下了三具尸体,其中一个是圆明园的满人首领。”(《圆明园大劫难》)

至于被法军击伤的太监,都被同伴们给带走了,但估计也是凶多吉少保不住了,所以这批太监的应该伤亡有十人左右。

并不是其他文章所说的二十多人全军覆没。

3、圆明园里依然有清军抵抗

为什么说这批太监绝没有全军覆没呢?

因为战后还有人给这群太监的首领立碑了,这也跟法军说的太监首领被击毙相对应。

这批太监的首领是八品技勇太监任亮。

任亮,字明亭,籍贯和生平其他事迹不详,但是在其墓志铭中却提到,他为了保卫圆明园,跟法军接仗战死的事迹。

“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遇敌人接仗,殉难身故。”(《任亮墓志铭》)

关键这块墓志铭之所以能立,还有点太监们“众筹”以示纪念的意思,因为墓志铭中明说:

“宫中之人念其平生飞直,当差谨慎,一遇此大节,实堪景慕。因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云。”(《任亮墓志铭》)

就是因为“宫中之人”对任亮殉职的肯定,所以才找人为任亮刻碑撰文,希望他能“永垂不朽”的。

既然是宫中人知道了任亮的事迹,那必然是有人知道并且传送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跟他一同参战,并且最后安全撤退出去的太监。

所以从任亮墓志铭的出土来看,也可以作为太监们没有全军覆没的反证,毕竟法军可不会表彰他们。

同时要说明一下任亮“技勇太监”的身份,这是太监中平时专门练武、遇事负责护卫的工种,当时的圆明园里技勇太监约有六十人,任亮带领的应该不是全部。

但不管怎么说,任亮和战死的技勇太监都是真汉子,甚至法军也称赞了他们的壮烈。

于是很多人就说这是圆明园最后抵抗,尤其这时候要拉踩一部清军,驻防的旗兵还不如一群太监呢!

其实还真不是,圆明园里残存的清军也抵抗了,这个有必要澄清一下。

就在任亮他们跟法军厮杀之时,附近的清军也对他们进行了策应,对法军造成极大损伤:

“与此同时,清军从墙头上开枪,法军有几个人受了伤。”

这也是为什么技勇太监,能够安稳从法军抢下撤走的原因,因为法军还要对付偷袭的清军。

甚至在这场激战中,法军首领孟托邦的副官步耶,都差点被当场击毙,只不过清军子弹打偏,才让他侥幸躲过一劫。

随后清军交战失利被迫撤走。

这两个连的法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也随即撤退,并且向孟托邦汇报侦查结果,孟托邦随即带领法军进驻圆明园。

而对于进驻圆明园的过程,孟托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强调,是“强行攻入”并占领的。

因为在法军拥入圆明园后,部分宫殿还有清军驻防,他们还跟法军进行了交火,但最终被法军消灭或者击退:

“清兵退出由他们守卫的宫殿,并损失了一些人。”(《孟托邦回忆录》)

随即法军对原名的各宫殿进行肃清与占领,圆明园至此彻底沦入敌手,被英法联军洗劫后进行焚毁。

而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当时的圆明园里仍然躲藏着一些太监和宫女,人数大概在300人左右。

他们躲藏在供奉清朝皇帝画像的奉天殿中,紧锁宫门并没有被联军发现,但最终被大火给烧死。

标签: 圆明园二宫门 圆明园重要的几个景点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