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6日、7日或者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这个时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开始。
此时天气炎热,消耗大,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的习俗,即黄鳝、蜜汁藕、绿豆芽。在过去,民间还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就是将新打的米、麦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
在小暑这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小暑还可吃过水面、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之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小暑节气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进入到了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将会进入到多雨季节,热带气旋频繁,逐渐增多。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在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地区,日均气温将会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节气的风俗是什么
01、食新
小暑节气“食新”是古时候民间的一种习俗,意思就是“吃新米”。过去民间,每年的小暑时节,农民伯伯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来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然后人人吃新米、尝新酒,这就是“食新”习俗的由来。
02、吃饺子和伏面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又称为苦夏,这时候天气炎热,易使人慵懒且食欲不振。在古时候,人们认为饺子是一种开胃解馋的食物,正适合这个时候食用,所以这也就有了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伏日吃面习俗起源就更早了,据说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了。那时候,伏天讲究吃过水面和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再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食物不仅美味解暑,而且还有一定的医学效果,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每年从小暑开始,气温升高,天气变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上要有所改变,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食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而且此时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小暑吃饺子、吃面也恰逢适宜。
03、吃藕
吃藕,是小暑时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习俗。古人认为藕具有凉血消暑的特点,而且现代科学表明,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非常适合夏天食用。炎炎夏日,用藕做一些夏日小甜点来食用,不仅没胃口看,更有安神入睡、治血虚等功效。
04、吃黄鳝
老话讲:“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夏季正是夏鳝鱼最为美味滋补的时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所以,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小暑养生注意事项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