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在飞速奔向“建在轨道上的世界城市”。8月17日,北京市规自委网站发布《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显示,规划线网总规模约2683公里,包括区域快线1058公里和城市轨道交通1625公里。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连接城市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依托这张超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线网,北京的城市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加强,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也将得到进一步有效缓解。
线网总规模将达约2683公里
北京轨道交通历经近60年发展,已形成包含783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及365公里市域(郊)铁路的超大规模线网网络,而此次规划中提到,线网总规模更是将达到约2683公里。
“在线网规划上,我们有能力建这么‘大’,也有必要建这么‘大’。”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立表示,北京是我国的顶级城市,其目标之一就是要成为纽约、东京这样的“建在轨道上的世界城市”。“这些世界城市的地铁交通能够承载较大运量,让我们看到,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具体来看,《规划》提到,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其中,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包含市郊铁路线路及新建区域快线,规划区域快线网由15条(段)线路构成,线网里程约1058公里。其中,包括利用铁路资源线路和新建线路。
而城市轨道交通则包含地铁普线、地铁快线、中低运量、机场专线等,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38条线路构成,线网里程约1625公里。其中,地铁快线(R线)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多点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主导轨道交通方式,线路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提供大站快车式服务。地铁普线(M线)强调尽可能覆盖城市主要功能区,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机场专线2条线路主要服务机场客流,中低运量作为地铁普线辅助服务线路。
构建三级枢纽体系
在正式公开前,北京市规自委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为期30天的网上公示,期间有人提及加强重点区域轨道交通服务。
对此,北京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规划》围绕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加强了政治中心承载地、文化中心重要节点和两轴地区、国际交往承载地、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区域以及其他重点功能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提升了重点功能区与居住区、协同产业区、交通枢纽的联系。
其中,在提升重点功能区与交通枢纽的联系上,《规划》提及,将依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地区发展条件,构建国家级、区域级和城市级三级枢纽体系。
国家级客运枢纽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打造,用于承担国家长距离铁路和首都地区市郊铁路客运功能。包括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和2个预留客运枢纽。其中,8个铁路全国客运枢纽为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
区域级客运枢纽依托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打造,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与多点新城地区,用于承担京津冀核心区域和首都圈地区客运功能。中心城区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加强重点功能区对外辐射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如金融街站、北京东站等。多点新城的区域客运枢纽主要功能为提升区域发展动能,如昌平站、顺义站、黄村火车站等。
城市级客运枢纽则依托区域快线、地铁快线和地铁普线打造若干个轨道交通换乘节点,服务城市集中建设地区客运需求、支撑城市功能区及主要就业中心发展,如丽泽站、望京站、霍营站等。
中心城区内45分钟可达
《规划》提出将提高出行效率,构建“区域快线+地铁快线”的快线体系,布局对角型地铁快线,提升线网直达性及出行效率。全网实现“中心城45分钟,副中心及多点地区至中心城30分钟,市域跨界一小时”的服务。
同时,拓展出行方向,通过四网融合,发挥市郊铁路互联互通及多线多点衔接作用,为乘客提供多方向出行选择,推动本地职住平衡的同时构建轨道上的职住平衡,提升乘客通勤出行便捷性。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规划》加大了轨道站点覆盖率,规划站点800米范围覆盖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业岗位,覆盖中心城区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业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业岗位,较现状轨道覆盖大幅提升。同时,后续将结合各线路方案深化,力争进一步提升轨道站点覆盖率。
此外,《规划》还提到将塑造活力空间,细化规划编制要求,重点打造轨道微中心,塑造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空间与市民愿意前往的魅力空间,并精细运营管理,根据乘客的实际需求优化运营组织模式,市郊铁路通勤骨干线路着力提升高峰时段服务水平,地铁线路采用不对称发车、大站快车等方式降本增效。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