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公共文化服务拓空间 效率和品质双提升

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将来到市民身边。7月27日,北京召开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中提到,要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进一步补充完善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规定,鼓励合理利用文化广场、公共服务大厅、养老机构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业界人士分析称,《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将能有效聚合政府资源优势与社会力量运营优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量质双升。

公共文化服务拓空间

《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中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强化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将奥运资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其中,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方面,《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在原有条例的基础上新增了具体化描述:“鼓励合理利用文化广场、公共服务大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这将进一步完善北京法律政策体系,将有助于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靠近群众,让增加公共文化空间的目的聚焦到服务市民上来,从而更加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为了加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有关法律政策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框架下不断完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相继出台。

效率和品质双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拓展和综合利用是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对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有积极推动作用。

“新规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让传统模式与市场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李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存在灵活性不足、精准度不够、品质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纯市场化的文化设施和服务在分众化、精准性供给上具备优势,但也面临收费高、覆盖窄等问题。”

以朝阳图书馆为例,一直以来,朝阳图书馆都在推进城市书屋项目,通过对产业园区等进行改造,把阅读嵌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百姓生活。

“未来,《条例》落地实施后,则可以将政府资源优势与社会力量运营优势结合,更加有助于我们打造以人为核心的高品质文化阅读空间和有温度的新型文化社区。”李凯说道。

需求升级新节点

事实上,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方面,北京早有动作:东城区打造“十分钟文化圈”,截至2021年10月,东城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2.06个;朝阳区也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小、特、精”的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初,北京市建有市、区、街乡镇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6844个,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尽管如此,随着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北京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也迎来了从量到质转变的节点。家住朝阳区的好好(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的居住地附近有许多小型文化空间,但她更喜欢去规模较大的体育馆和储书量更高的图书馆。“但是大一点的都离我的居住地比较远,我最常去的首都图书馆坐公交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希望在步行15分钟之内能有一个规模更大、更优质的图书馆或体育馆。”好好说道。

“这意味着北京市民的需求已经升级。”李凯表示,要真正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精细化、优质化需求,除了线下的拓展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拓展,以此作为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补充,让公共文化服务立体化、全天候“在线”。)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冉黎黎)

标签: 公共文化服务 效率和品质 养老机构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