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是苏州智能制造的主要承载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智造强区,吴江开发区作为吴江的智能制造“高地”,制造业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乘着“智改数转”的东风,今年以来,吴江开发区以数字为舟、创新赋能,不断壮大以智能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了主导产业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智能工业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以智改数转再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奋力迈向“又大又强”新征程。
加速“跑”
产业基石稳固起步即冲刺
吴江开发区的“智改数转”,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之所以先人一步,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
当时的吴江开发区,正处在晋升“国家级”后的第二个五年发展新阶段,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民生消费品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虽然形势大好,但吴江开发区也深感潜藏危机:劳动力不足,用工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日益紧缺……这些现实问题都将成为发展掣肘。
于是,吴江开发区开始引导、鼓励企业提高自动化程度,通过减人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支撑吴江开发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老牌台企中达为例,“机器换人”让中达员工从4万余人减至2.1万余人,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良品率。借助智能化快速转型,中达稳定了主营业务,开辟了新增长点。2017年,吴江开发区成功获批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今年,苏州市提出“推动企业全面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发展目标。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国家级开发区,面对“智转数改”的大趋势,吴江开发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以“率先、排头、先行”的目标定位,推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于今年率先实现规上工业“智改数转”全覆盖。
为了最大限度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动企业参与其中,吴江开发区立足实际、步步为营,拿出最大诚意、安排专项资金,抢抓“智能制造”建设的发展窗口期和政策红利期,以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高点定位、更大力度的推进。2020年,吴江开发区完成智能工业技改投入31.87亿。同样是在2020年,吴江开发区机器换人奖励资金兑付创纪录达到5764.1万元,自2015年起,已累计奖励2亿元,惠及企业402家次。
目前,吴江开发区已有2家省级智能工厂、3家市级智能工厂、51家省级智能车间、58家星级上云企业,国家及省级智能制造领域示范项目9项,智能车间总数位于江苏1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前列。培育了一批以博众、迈为、绿控等为代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智能工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获批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
炼“筋骨”
核心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树“标杆”
作为一家老牌传统制造业,苏州中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企业存在的“痛点”也开始显现:车间内加工、装配工种生产效率难以实现量化考核,生产现场制造数据缺少沉淀和分析手段,供应链及生产制造数字化运用缺少抓手……创新的“天花板”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智转数改”的“吴江开发区意见”指导下,中成新能源开始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之路。过去4年来累计投入1.2亿元,加速推动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
“目前,我们已有2条加工线、4条检测线、1条组装线完成自动化改造,实现了全自动生产。”中成新能源副总经理黄春志说。改造后的自动化生产线拥有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功能,配置220余套防错装置;容错率大大提高,以前人工操作时一条生产线一个白班约生产400台空调压缩机,改造后同样时间可生产600台。并行不悖的是,人工成本也大大降低,一条组装线从最初的15人变为了现在的3人。
多点发力、多管齐下。吴江开发区准确把握趋势,把“智转数改”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区内企业纷纷大踏步进入了“智造”时代。
吴江金刚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企业上云’帮助企业打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切实为企业运行和发展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效率。”金刚玻璃技术部门负责人秦婉军介绍,金刚玻璃制订了“组织上云”“业务上云”“设备上云”三步走计划,适逢吴江开发区加大力度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政策、智能诊断、智能制造贴息贷款等服务将为企业“智改数转”带来强劲助力。
作为国内铸造行业的第一次登上科创板的传统铸造企业,明志科技也乘上了吴江开发区内“智转数改”的东风。走进明志科技,仿佛置身“机器人王国”,整条铸造生产线的系列工序由20多台机器人分工合作,车间明亮整洁,跟印象中的传统制造业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劳动密集型的固有看法截然不同。
与老车间相比,这个国内铸造行业首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的人数从240人降到80人,废品率从5%降到2%以下,综合成本下降30%。让明志科技董事长吴勤芳惊喜的是,机器设备增加了,企业综合能耗反而降低了30%至40%,这样的额外收获超出想象。“投入1.5亿元,3年收回成本,这样的效益在意料之中。”吴勤芳说。
“好上加好,精益求精。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和必然选择。”吴江区委常委,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牟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双碳”关系到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双碳”也关系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正因如此,这也是吴江开发区全力推进“智改数转”,最希望看到的更深层次内涵。
强“大脑”
凝心聚力破题
多点发力“引育补”
除了规上大中型企业,区内仍有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受限于技术、资金的短板,面临着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改”“转”还存在着不敢不愿、不会不能的疑虑和困扰。
“中小企业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不怕行动跟不上想法,就怕想法跟不上时代步伐。”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伟华说。面对这种掣肘,吴江开发区“铁肩担重任”,一方面加大宣传解读的力度,帮助区内企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另一方面适时地集体把脉会诊、凝聚力量,帮助企业解决“怎么改”“如何转”的难题。
今年以来,吴江开发区已举办5场“智改数转”推进会,旨在加强后进企业意识,加深薄弱企业认识,形成标杆企业共识,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智能车间(工厂)诊断,从顶层规划上帮助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如何改、改到什么样,专家会上门开‘处方’。”吴江开发区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区内500家企业提供免费诊断。
人才引领,智造未来。建设智能制造强区,也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区内不少企业在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都存在各式各样的障碍,“不会不能”的中小企业尤甚。为此,吴江开发区举办了多场培训会、对接会,研讨加快“智改数转”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上半年,吴江开发区举办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研讨会,积极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细化推进举措,充分激发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更好地服务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程,引进和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吴江开发区特聘任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学习工厂、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5位专家作为“吴江开发区智能制造人才战略特聘专家”,共商智能制造产学研发展大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吴江区委常委,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牟表示。作为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需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学会、高校、企业等多方合力方能推进。为此,吴江开发区组织高校、学会与企业深入交流对接,帮助多方整合资源、对接需求、密切合作,进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助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下,吴江开发区正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预计今年将实现400余家规上企业全覆盖,全力打造全国智能工业示范区和数字经济样板区,积极迎接“工业4.0”和“中国智能制造2025”。“吴江开发区有基础、更有信心,通过快则2至3年、慢则3至5年的努力,在‘智改数转’的持续推动下,区内企业能实现大规模新技术的应用,并催生一些具有引领性的标杆企业,努力打造吴江第一家世界级‘灯塔工厂’。”王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