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让更多学生受益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9月10日是教师节,上海初二、初三学生收到一份来自老师的贴心“大礼包”——“上海空中课堂”推出升级版,新设《名师面对面》栏目。优秀教师通过电视屏幕、在线授课等形式,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这一优秀师资“云共享”的举措,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双减”之后,学的主阵地回归校园,“抢跑”的热度降下来了。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学业遇到困难、确有“补课”需求的学生怎么办?特别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二、初三学生如何提升学业水?这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最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

“双减”意见强调,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服务。“上海空中课堂”升级,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线上学服务,能否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带来新的契机?“双减”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让更多学生受益?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突破?带着收集来的学生和家长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

回应家长焦虑——

聚集更多优秀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培训机构周末不上课,我家孩子没地方补课,学跟不上怎么办?”“双减”政策一出,一些家长陷入了另一种焦虑。“以前校外培训负担是重,周末我就是娃的专职司机,从一个课堂赶到下一个课堂,动辄上万元的课程费不说,单是在外面吃饭,每周也得花上不少钱。”一位初中生的母亲说,现在她忧心的是,“去哪里给孩子补课”?

这样的焦虑并非个例。一项调研发现,“双减”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了,在校园里得到关注的机会多了,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更充分了。家长对此普遍满意。但不少普通学校的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要想跟上那些“好学校”学生的成长步伐,变得更难了——因为,没地方“补差”。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回应这种焦虑,响应家长和学生对于学的差异化需求,更多地聚集优秀教师,让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是此次“上海空中课堂”全面升级的总体考量。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要从“3”回到“1”——“1”是原理,“3”是从原理衍生出的各种题目。瞄准应试,让不少老师、学生和家长忘记了“1”,只注重“3”,题海战术就出现了。“刷题培养的是记忆力,我们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学力、创造力,要从‘3’回到‘1’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信息技术可以加快这一理念落地。”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上海空中课堂”的《名师面对面》栏目背后,有一个超强的“名师天团”——由申城400多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教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9月10日当天,空中课堂《名师面对面》上线《单元聚焦》板块,聚焦单元目标,剖析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其后一周推出《答疑解惑》板块,通过空中课堂台征集学生日常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名师团队遴选出高频问题和高质量问题,开展集中答疑。

“‘问题’不等于‘题’,集中答疑不是提供搜题集,更不是打造题典。”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说,“我们希望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答问题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师问题化教学能力,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

杨振峰告诉记者,新学期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补缺辅导和答疑,为初中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空间。同时,各区、各校统筹优秀教师资源,利用在线台,组织优秀教师团队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个化辅导。“上海空中课堂”的优质资源,则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自主、有选择地学

有益教师提升——

在线资源改善了薄弱学校的课堂质量

“暑假老师要求看空中课堂预了,看起来以后空中课堂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跟着看了一段时间空中课堂,对孩子的学进度更了解了,老师教得好不好,听一听就知道了。”

这是某育儿论坛上网友的交流。

“上海空中课堂”是2020年初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一项举措,加快了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也发挥了更大范围的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空中课堂的视频资源,已成为沪上不少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素材。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等地师生也在“云上”共享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

此次,“上海空中课堂”再度升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大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力度有了新抓手。

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军是初中数学特级教师,参与了《名师面对面》视频课的录制。他告诉记者,每堂课背后都有一支由3到4位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特别注重以问题为引导,在内容的关键点、疑难处开展学法指导。

“所谓关键点,就是学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抓住重点、难点的分析,就能切中要害,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胡军说。

是提供学科学的资源管用,还是转向专题式教育、项目化学对学生更有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告诉记者,参与“上海空中课堂”录制的教师们就此反复讨论,明确了培养学生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向。

让王洋欣喜的是,自去年3月2日率先开播,“上海空中课堂”成为不少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看名师们怎样梳理教学素材,学他们重新结构化课堂的方法,学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薄弱学校的课堂提升起到了直接作用。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抬高底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优质均衡的加快实现。”在王洋看来,“双减”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增强的是学校的内涵建设。这对校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着眼学生成长——

他们不再埋头奋笔疾书,而是三五成群讨论问题

校长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必须以‘双减’为契机,加强课程与教学领导,早思考、早布局、早谋划。”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校长徐红正在思考的是,作为一所地处张江科学城的学校,如何利用地域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运用到落实“双减”工作中。

“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回归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方能打造一片育人的新天地。”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坦言。

在她看来,变化正在发生:学生的课后作业少了,思维碰撞多了。课余时间,他们不再埋头奋笔疾书,而是三五成群讨论问题,商量着如何完成课堂布置的实践任务;学生的校外培训少了,学科探究多了,更能充分享受校园这片乐土。

线上教育资源,能否在学生成长中发挥长远作用,打开一片新天地?信息技术赋能之下,大规模因材施教能否真正实现?一些地区已在前期展开试点。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2019年,闵行区被教育部列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记者日前走访地处该区的几所学校时看到,在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学校运用电子书包课堂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提供相应的教学课程和干预手段。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正在建设“未来教室”,学生们可在线上“虚拟走班”,自主切换课程难度。线下,则通过导学检测、分组学、分层练、实时互动等手段,保障每个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学轨道。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认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海量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加持,让教育实现减负增效和优质公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教育公不是简单化的均等,而是面向差异,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减负’不是单纯的‘减少’,而是更精准、更高质量赋能增效。”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看来,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检阅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双减”则给当前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机遇。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从台搭建到内容建设,从技术环境的完善到学形式的探索,从机构到机制,从领导部门到每位教师,只有各司其职,积极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袁振国期待的图景是——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个化教育,实现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

“双减”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当课程、教师、设备等能够实现统筹考虑,当所有教育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得到极大释放,教育效能将得到极大提高。资源的开放和联通,不仅会增加资源的总量,而且会形成综合优势,产生叠加效应。”袁振国说。

(原标题:线上学服务能否解决学生的“急难愁盼”)

标签: 优质教育资源 让更多学生受益 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