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服务贸易能为“双碳”目标做些什么?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2021服贸会上的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围绕这一主题,服贸会上至少举办了15场相关论坛和活动。

中国已经提出明确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前,服务贸易能为“双碳”目标做些什么?在这场服贸会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北京商报

初探“碳交易”

9月4日,高德地图和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服贸会分论坛上就“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活动产生的1.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意向,预计交易金额75万元。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市场化交易,将个人绿色出行方式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

低碳行动从来不是高空楼阁,“碳普惠”就是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一种表现。2020年9月,北京市推出“MaaS出行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机制,公众通过高德地图绿色出行,就能获取积分兑换礼品。截至目前,已有1442.9万人次参与绿色出行碳普惠活动,累计产生碳减排量4.6万吨。

“城市交通里面有70%的碳排放是由小汽车带来的,出行一公里,使用小汽车出行的碳排放是轨道交通的7倍。所以社会公众从高碳向低碳出行转移,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而对于交易双方来说,这都是一次有益尝试。买方北京市政路桥建材公司董事长刘振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作为传统产业代表,公司年来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18.7%的碳排放量,但跟“碳中和”尚有距离,因此将购买减排量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卖方高德也在此次交易中看到未来商业模式的雏形,将进一步鼓励绿色出行,并将碳普惠推向全国。

这笔交易是全国初探碳市场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目前已经纳入发展行业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总共覆盖了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配额覆盖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这是利用市场的体制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重要的政策工具。”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周小全介绍,开市一个多月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840多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4亿多元。

能源先行

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发电和供热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51%,工业行业以28%的占比次之。“减碳减排主要在于控制和改进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国家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2021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表示。

能源转型对实现“碳中和”战略至关重要,如何进行系统的能源革命呢

“碳中和的‘牛鼻子’是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逐步通过电气化将终端能源消费转移至电力生产端,最终实现电力的低碳化。”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邱大庆表示,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推动碳减排必须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低碳化意味着从供应侧到消费侧全部都要进行系统的转变,这一转型过程有大量的创新需求。

对此,北京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将碳强度和总量目标分解到各区,按年度进行考核,通过碳排放交易系统,设定重点碳排放单位,控制目标,配额逐年收紧。

除了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还指出,能源转型的第一个主要逻辑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随着技术进步,能源发展内容可以不断更新,发展的成本不断下降。全球能源转型的路径大体上是一致的,首先减少煤炭的消费量,其次是控制煤电,实现电力系统的零排放。

“喊口号解决不了‘碳中和’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能源系统的转型、社会经济系统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努力,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面。”李俊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要尽快制定能源转型的路线图、时间表。”李俊峰认为,“北京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有条件通过能源转型助力大气质量彻底好转和二氧化碳排放实质下降,进而推动实现‘碳中和’。北京的能源消费量不高,历史包袱比较小,转型阻力小,可以考虑建成全国第一个无煤城市和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交通电动化的大都市。”

绿色金融“点绿成金”

有统计显示,实现“双碳”目标至少需要138万亿元。百万亿级别的资金投入面前,仅依赖企业资本并不现实,相应的投融资机制亟需建立。

金融本身并不直接对‘碳达峰、碳中和’介入,它是资源提供方。在某种程度上,金融资源倾向于哪里,对哪里的发展会构成非常大的影响。”建信信托研究部总经理吕致文谈道,“双碳”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变革,原有的资源配置体系要进行非常大的变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目前,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配比问题是非常不适应的,而‘双碳’路上需要非常多的长期资本来介入。

“双碳”绝非一蹴而就。目前来看,金融机构资源配置体系的不协调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出现。今年以来,有4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其关联公司遭遇银行抽贷、断贷等情况。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公开表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和转型难度等因素,避免“谈碳色变”。

“因为金融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如果这个行业不赚钱了,银行断贷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要保障能源安全的全国一盘棋,哪些应该发展、应该保障,国家应该从政策银行方面给予支持,因为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要保障一批企业在能源供应中做压舱石,这一点政策银行要发挥主要作用,对商业银行就不能做过多要求了。”李俊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内多家银行已加大了“绿色贷款”的投放力度。据各上市银行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绿色信贷余额均突破万亿元。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论坛上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资产在整个信贷中的占比,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吕银玲)

标签: 碳达峰 服务贸易 双碳目标 服贸会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